中美韩科技巨头一季度营收:三星4000亿,英特尔900亿,中国多少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2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61

中芯国际Q1净利暴增166%,为何股价却暴跌?背后藏着中国芯片业的生死密码

当全球投资者都在为英伟达的AI芯片疯狂时,中国最大的芯片代工厂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的成绩单: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暴增166%,晶圆出货量飙升27.7%,8英寸晶圆收入环比暴涨18%。可就在财报发布次日,港股市场却用5.87%的暴跌狠狠扇了中芯国际一记耳光。这戏剧性的一幕,揭开了中国半导体产业最隐秘的伤口。

三星电子刚刚公布的79.1万亿韩元营收(约4044亿人民币),像一堵高墙横亘在追赶者面前。这家掌控着韩国人从出生到坟墓的超级财团,仅靠芯片业务就能碾压中芯国际全年收入。更讽刺的是,曾经称霸PC时代的英特尔,即便深陷亏损泥潭,其季度营收仍是中芯国际的5.5倍。当我们为本土企业净利润翻倍欢呼时,国际巨头早已在另一个维度上较量——台积电单季研发投入就抵得上中芯国际全年营收的1/3。

撕开靓丽财报的表象,一组数据让人脊背发凉:中芯国际每片晶圆的平均售价,在季度后半段突然跳水。工厂突如其来的生产波动,让本该环比增长6%-8%的收入最终卡在1.8%。这记闷棍不仅打乱了季度业绩,更暴露了中国芯片制造的阿喀琉斯之踵——我们引以为豪的产能扩张,正被国际巨头用价格战绞杀。

走进上海张江的12英寸晶圆厂,机械臂在黄光区精准舞动,28纳米制程的电源管理芯片正批量下线。这些装进国产新能源汽车的“心脏”,撑起了中芯国际40.6%的消费电子收入。可就在三条街外的研发中心,工程师们正为14纳米工艺的良率焦头烂额。美国商务部去年新增的37家实体清单企业,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——中芯国际90%的资本开支被迫投向成熟制程,7纳米研发如同戴着镣铐跳舞。

北京亦庄的产业论坛上,半导体分析师老张掏出手机给我看组数据:中国区营收占比从89.1%骤降至84.3%,美国客户却逆势增长3.7个百分点。“这不是市场选择,是生死时速。”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K线图解释,当华为Mate60搭载的麒麟9000s芯片引发全网沸腾时,很少有人知道这些7纳米芯片需要经历三次曝光工艺,成本是台积电同制程的三倍。

深夜的深圳华强北,走私内存条的黄牛老李悄悄透露,某品牌256GB的TF卡批发价半年跌去四成。“中芯国际的12英寸线现在月产9.4万片,可仓库里的显示器驱动IC堆得比山高。”这话在第二天的业绩说明会上得到印证——赵海军承认电视、平板领域供过于求,二季度收入预计再降6%。当我们还在为产能扩张欢呼时,国际巨头已经用价格剪刀收割市场。

站在黄浦江边眺望陆家嘴,中芯国际总部大楼的LED幕墙滚动着“用芯创造未来”的标语。财报里那个刺眼的-11.7亿经营现金流,却暴露出残酷真相:我们引以为傲的“国产替代”,正在吞噬企业的造血能力。当三星把3纳米GAA技术导入手机芯片,当台积电熊本工厂开始试产2纳米,中芯国际的研发投入占比却从10%跌至6.6%。这场马拉松才跑到中途,领跑者突然开始减速。

看着地铁里刷短视频的年轻人,我突然想起赵海军那句话:“我们遇到的问题,也是整个行业要面对的。”当美国客户因关税政策把订单从84.3%压缩到12.6%,当汽车电子收入艰难爬升到9.6%,中芯国际在财报电话会上的那句“保持战略定力”,究竟是不忘初心的坚守,还是无奈之下的悲壮?

参考资料:

中芯国际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

证券时报中芯国际相关报道

全球半导体市场分析报告